
写到这里,这本书就要写完了,比我预想的要快,顺利得多。虽说做了很多、很长时间的准备,提纲写了几本,最终留下的有二万多字,我还是预想过写作的艰难。开笔的时候,我以为要写三个月,结果只用了二十九天。这一个月对来我说,是磨炼,更是修行。
我一路往下写,没有回头翻看过一次,那些情节好像都刻在我的脑海里,不需要再往前翻。只是,写累了,休息的时候,我会忍不住回望自己的这一生——这已经四十多岁的人生。
我从中专毕业后,招考进了乡镇政府,那时候天真的我,以为这里是我的起点,却不曾想到是我的终点。我出生也在农村。四十多年来,我不曾离开农村,城市对我来说只是短暂地走进过,从来没有真正地深入。二十多年来,我始终在乡镇工作,不管岗位怎么变换,不管驻的村子怎么变,我始终还是那个从职务来说没有长进,但年龄长大了不少的乡镇公务员。只是,我对乡村的热爱一直没有变,越来越爱。
我对人生有过迷茫,有些年找不到方向,不知道这个工作的意义在哪里。我把工作之外的时间花在电视、手机上,花在那些没有任何意义的东西上。
真正让我改变的是,是到一个贫困村驻村后,担任驻村工作队员,全面参与村里的扶贫工作。我和工作队长、村干部一起,每天忙忙碌碌,做着各项实的工作和虚的工作,那些工作可能在以后看起来很有意义,也可能没有意义,但真正在改变那个村子。那个曾经的贫困村,现在既是脱贫村,也是一个美丽的乡村。
那个村子,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淳朴的村人,不管他们是贫穷还是富有,但都和蔼可亲;和那几个上了年纪却依然发奋的村干部,他们从年轻干到了白头,从几百元工资到一二千元,他们始终无怨无悔,坚持下来了,感动和温暖我。我把这里视作我的第二故乡。我在这个村子一直干了六年。今年3月,我又到了隔壁的一个村,参与乡村振兴工作。
为了写作这本书,我看了很多乡土小说,特别是新时代下的小说,这些书写得很好,同时让我觉得特别地遗憾,好多书没有描写出我们真实的乡村生活,特别是没有真实地反映基层干部的辛酸。有些书随手拈来一个大产业、大项目,扎推在乡村旅游里。他们的书过于高大上。有些书还把镇村干部写得很坏,他们不明白工作队和镇村干部唇齿相依、血浓于水。这种写法伤害了基层干部,我很不喜欢。说真的,要写好一部有现实意义的乡土小说,你可能得几个月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地住在村子,待在他们中间,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,切身感受他们的感受,体会他们的体会,这才是创作的源泉。
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,我想告诉读者,一个真实的新时代下的农村,一群真实的扶贫人,他们的喜怒哀乐、酸甜苦辣。他们的情怀和奉献。我的笔下,没有一个很高大的人物,没有一件轰轰烈烈的事情,我只写了一个普通的贫困村,工作队员和村干部就是按照国家扶贫的要求做好自己的份内事,甚至有些事做得还不好。不管我的文笔多么平凡,但我的生活体验是真的,我笔下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,人物的经历也是实实在在地来源于生活,我做的只是塑造、加工和揉和这些人物。说实话,这本小说唯一编造的就是主人公“我”的寻亲故事,未必有这么巧合,但我把扶贫当作一场寻亲之行,回归故乡和心灵的修德修行,它是一根线,我用它串起无数的珍珠。
回望自己的一生,没有大起大落,始终安耽一方,在最美好的时光,遇到了很多美的人。这是我最大的收获。
我真心祝福这些贫困村,以后越来越美好。
2023年3月30日于湖南省祁东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