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四十不惑,三哥坐在高档小区的落地窗前,点了一根烟,狠吸了一口。儿时的画面,犹如电影浮现眼前。
“阿三,不要贪玩,快点回来干农活哦”,妈妈又在农田里喊着跟同伴玩得尽兴的阿三,声音洪亮,响彻秋天的田野。
阿三总觉得父母对自己很严,特别是妈妈,自己去跟同伴玩,时间都有限制。估计那时家里穷,田地多的缘由,同时家里还养有几头母猪,养有蚕,根本忙不过来。
听见老妈的喊声,阿三跑过去跟老妈一起收割稻谷。心里虽然不是滋味,但是还是体谅妈妈的劳碌。
一边闷声收割稻谷,一边抬头看发小们在远处嬉闹。因为家庭条件不同,出身不同,没办法了。
80年代的学校环境,确实比较简陋。阿三一到三年级在村里的小学就读,老师都是民办老师,大多是同村或隔壁村有点文化的人。当时全国刚刚恢复高考不久,对读书改变命运的概念很入心,老师对学生也很严。阿三读小学时,也难免被体罚过,粉笔头和黑板擦都被射过。
那时大家都一样穷,没有攀比,一样很开心。
小学的桉树是阿三的最爱,下课后,都要去爬,孩子们爬多了,那树比竹子都滑。
转眼间三年的小学,被爬树耽误了。
1988年去到大队的小学读书,那里的学习环境多好一点,但是阿三还是没有学习的心思,学业平平,就是书法好,在班上还可以,得推送去镇里参加书法比赛,获得等次,奖励了一支圆珠笔,回来跟老爸吹了一个星期。
什么样的学习态度,决定了学习的结果。小学升初中,阿三因成绩差,只能留在大队(1985年改为村委会)的中学读书了。成绩好的学生去镇里读初中。
初一两个学期,或者是大脑智慧打开花,阿三成绩都不错,排在班里前列。阿三爸忽然觉得阿三是个苗子,托人找关系初二上学期送到镇里最好的中学读书了。
不能过早定死一个人的一生,有时晚熟的稻谷比较香。
初二时,阿三去到新的学校,跟同学很快打成一片,很快进去学习状态。到时去到那里才发现,自己在村委中学的成绩,拿来这里只能排后面垫底。
因为新中学离家里进,阿三当起了半个走读生,早中餐在学校,晚餐和洗澡在家。因为当时住宿学校条件差,很多人羡慕阿三能回家住。
读书的料估计是天生的,阿三估计读不了书,成绩还是不理想。
中考考了280多分,枉费了三爸的苦心。
后来,选择继续在原来学校读高中,开启了高中生活。毕竟当时的年代,父母都希望子女多读书,找到出路,冲出农村。
高中时期阿三,哥哥做生意有点钱,父母又年轻。同村的发小有好多出发广东赚钱了,不懂是心里浮躁的缘由,还是想成为亿万富豪的冲动。家里条件好之后,对读书不感兴趣。所以成绩还是不好,经常逃课去街上打游戏机,高中三年被全校通报批评一次,被班主任训话无数次。
想起高中生活结束,思绪也赫然停止。一根烟也抽完了。想起已经去世的老爸,深深吸了一根凉气,当年读书真是浪费父母的辛苦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