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
永乐二年的应天府皇宫中,御书房里,朱棣面色平静地注视着眼前三位重臣:黄淮、尹昌隆与解缙。
“朕今日召你们来,便是要听听你们的看法。”
他缓缓说道,“靖难之役结束已两年,朕登基也近两年,却仍未确定皇太子人选。
前些日子,淇国公丘福和永春侯王宁等人上奏,力荐嫡次子朱高煦为储君,不知你们意见如何?”
朱棣扫视了在场三人一圈,轻声问道。
实际上,他内心更倾向于让朱高煦继承大统。
在他眼中,朱高煦是最像自己的儿子,并且在靖难期间功勋卓著,尤其白沟河之战救了他的性命。
早在靖难之初,朱棣就有意让朱高煦取代长子朱高炽。
他不止一次用暗示或明示的方式鼓励朱高煦努力进取,期待着他能有朝一日超越兄长。
然而如今坐上了龙椅,从侄子朱允炆手中夺得帝位后,朱棣反倒犹豫起来。
尽管他一向对朱高炽态度冷淡,但朱高炽毕竟是嫡长子,又一直勤劳奉献,稳固后方。
靖难时期以一万兵力坚守北平月余,抵御李景隆五十万大军,为最终胜利奠定基础,同样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。
更为重要的是,朱高炽有一个出色的儿子,也是朱棣最爱的孙子——朱瞻基。
黄淮和尹昌隆听闻之后迅速表明立场:“陛下,绝不可违背太祖高皇帝订立的规矩!设立太子必须遵循嫡长制度!”
显然,这两人都是朱高炽坚定的支持者。
在拥立太子的问题上,文官和武将之间呈现出鲜明对立的局面。
靖难功臣多为支持朱高煦的力量,他们希望新任储君能够继续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。
而朱高煦与这些将领关系亲密。
相反,文臣则更支持嫡长子朱高炽。
朱棣转而看向解缙,问道:“解爱卿,你怎么看?”
解缙慢条斯理答道:“陛下,皇长子仁慈孝顺,深得人心。”
最后他还提及朱瞻基,以此触动朱棣内心的柔软之处。
“嗯,你说得有道理。”
朱棣陷入沉默许久,最终仿佛做出决断,点头认同。
解缙等三人目光相对,从中读出了一丝成功的喜悦,皆知此事已成定局。
奉天殿上朝之时,
“承天命,受皇恩,诏曰:朕继承大统二年,嫡长子朱高炽仁义孝顺、忠勇兼具、人心所向,现特封嫡长子朱高炽为大明皇太子,命礼部择吉日举办册封仪式,此乃朕意,钦此!”
随着圣旨宣读,朝廷震动。
文官群体喜笑颜开,仿佛欢庆胜果,而武将们则面露不悦之色。
除了几个事先得知消息的人,无人预料到朱棣会如此快做出决断,并选定朱高炽为太子。
一众勋贵,如淇国公丘福等人表情极是尴尬,如同嘴里含了苍蝇般难受。
一声反对随之响起:“我不赞同!”
此刻,一个意外的声音突然响遍奉天殿,众人循声望去,只见面色凝重的朱高煦不知何时已站在大殿入口!
“逆子,你竟敢如此说话?”
朱棣未曾料到朱高煦会突然现身朝堂,更没想到他会公然反驳自己,当场气得脸色剧变!昨晚他特意以借口将朱高煦调至城外火器监清点装备,就是为了避免他在朝会上节外生枝。
谁承想这孩子竟然杀了个回马枪。
“父皇,孩儿就是不同意大哥为太子!”
在满朝文武注目之下,朱高煦缓步踏入大殿中央,目光直视端坐龙椅之上的朱棣,毫不退让地重复道。
“臣等请求陛下撤回成命!”
看到朱高煦出现,丘福与王宁等人立刻站出,齐齐跪地表达反对意见。
一时间,大殿内反对之声不绝于耳。
“放肆!你们意欲何为?”
朱棣怒不可遏,当即便下令锦衣卫将朱高煦以及丘福、王宁统统拿下,打算先行关押到北镇抚司大牢再作计较。
“父皇请息怒!”
话音未落,一道肥胖身影迅速护在朱高煦前头求情,不用猜便是朱高炽。
“朱高炽,你也替这个逆子求情?”
朱棣满是诧异地问道。
另一边朱高炽则急忙提醒弟弟:“二弟快莫要胡闹,速速向父皇认错才是。”
“大哥,别在这里装仁慈!”
“我有何错需认?父皇偏心,儿臣实在不服!”
朱高煦完全不顾兄长好意,冷眼瞧了朱高炽一眼,旋即将目光移回朱棣身上,言辞铿锵地说道。
“逆子,今日定要气死朕才罢休吗?”
“今日朕就先斩了你这孽障!把朕的天子剑拿来!”
盛怒中的朱棣连喊两声,却猛然间胸口一阵烦闷,眼前骤黑随即昏厥了过去。
“陛下!”
“父皇!”
“速传御医……”
瞬时间奉天殿乱作一团,喧嚣不断。
直至傍晚,北镇抚司昭狱阴森的牢房里,朱高煦手脚已被枷锁困住固定于木架上。
自清晨那场闹剧过后,他便被囚禁此处。
“何必采取这般激烈的手段呢,封王就藩乃是注定结果,你又何苦自讨苦吃?”
此时脑海里传来一名男子的声音。
“真乃大丈夫,敢当廷争辩,仅这份勇气便值得佩服!”
随后另一个男子附和着说道。
他们正是中山王徐达和诚意伯刘伯温的亡灵。
而年仅六岁穿越至此大明洪武十九年的朱高煦借助八奇技之一——拘灵遣将,已成功将这两人的灵魂召至自身。
他最初掌握的两种八奇技,乃是拘灵遣将与神机百炼。
于是,趁着南下去应天府大本堂接受皇家教育之时,他暗中悄悄施展拘灵遣将之术,把已经逝去的徐达和刘伯温的亡魂都拘来了。
他也打算寻找常遇春的亡灵,可惜常遇春的魂魄早已消散于世间,始终未能被他寻获,可能是死去时间太过久远的缘故。
多年以来,徐达和刘伯温的亡灵一直存在于朱高煦体内,也因此知晓了后来所发生的一切事情。
在他们看来,朱棣所做的确有些过分。
若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让朱高煦接替自己的位置,那靖难之役时又何必给予他希望?
作为朱棣的岳父以及朱高煦的外公,徐达尤其心疼这个外孙,认为朱棣这次处理确实太过偏袒他人。
“虽然这样讲,但如果这次闹得太过头了,朱棣真生气要把你给杀了该怎么办?”
刘伯温带着明显的忧虑说。
毕竟早上朱高煦的表现直接把朱棣气晕过去了。
或许要不是因为这股怒火,朱棣可能真的会拔剑砍向朱高煦。
“现在的他已没有那个能力夺走我们外孙的性命!”
徐达冷哼一声表示不屑,“如果我们的外孙不故意隐藏实力,又怎会被困在这种地方受折磨?”
听着外公徐达与刘伯温的争执,朱高煦自始至终只是淡然挂着一丝冷笑,对朱棣不杀自己并无多大波动,如果朱棣敢对自己动手,则证明这份父子情谊已彻底终结。
他不可能任人宰割!整个大明想要取他性命的人还未出生呢!
这时,外面突然传来脚步声,随即熟悉的人影出现在视线里。
“二哥,你说你又是何苦?老头子对你三哥偏心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。”
来的是三弟朱高燧,进来后便解开朱高煦身上的镣铐,将其放下。
“那老头现在情况怎么样?”
朱高煦漫不经心地问道。
“醒了,不过举止有些反常,把自己关在寝宫谁也不见,想必还是为你的事生气吧。”
朱高燧描述道,脸露疑惑神色。
自下午苏醒后,朱棣就独处寝宫不让任何人靠近。
“那你还跑来看我?不怕牵连上你自己吗?”
朱高煦笑问。
“这是老头让我来的,他想召见你,要你马上入宫。”
朱高燧帮朱高煦拂去身上灰尘,眼底浮现同情,“这么晚叫进宫,估计没好事!说不定是准备降罪或圈禁了!”
“正该一次性解决才好,且看看他是否真有决心对付我。”
朱高煦毫不在意地笑着。
“还是示弱求饶一下吧。
咱虽然对大哥也有所不满,但公开对抗就不好了!”
朱高燧劝道,“只要咱们兄弟俩留在应天府,总会有机可趁!”
朱高煦却轻笑道,“你大概要失望了!”
随后径直向外走去。
望着朱高煦的背影,朱高燧的脸色很是复杂。
尽管三兄弟相互提防算计着,但至少他自己和朱高煦仍站在同一阵线,认为先合力将老大朱高炽拉下台才是最优方案!
然而,朱高煦如今的行为,却让朱棣全然摸不着头脑!
其实,关于朱高燧的小算盘,朱高煦心知肚明,刘伯温与徐达亦同样清楚。
“这个老三呀,就等着你跟他联手呢!”
徐达的声音仿佛又在朱高煦耳畔响起:
“我没时间陪他演戏!”
“要么老爷子把太子之位直接给我,要么我只能去藩地了!”
此时的朱高煦早已不是历史中那副执拗模样,一味想要留在应天府同朱高炽争太子之位。
他会以自己的方式夺回属于他的所有权益!
很快,朱高煦被锦衣卫带到朱棣寝宫外。
“你自己进去吧,我可不敢陪你!”
朱高燧面露忌惮之色,小心翼翼说道。
朱高煦冷笑一声,径直跨步走入寝宫。
寝宫内灯光昏黄,只有寥寥几盏烛火微弱摇曳,除了朱棣再无他人。
他正默默凝视手中的天子剑,似在深思。
“儿臣参见父皇!”
朱高煦来到朱棣身前,直言开口道。
朱棣顿时回神,目光锐利刺向朱高煦:
“你是想当太子?”
“是不是觉得朕偏心?”
朱棣一字一句质问着他。
朱高煦毫不闪躲对上朱棣的双眼,不屑反问道:
“没错,我确实想当太子,但那是基于你觉得该给我的前提。”
“至于您偏不偏心,难道您心里不清楚么?”
“我有哪一点不如老大?”
“还是说,一个好孙子就能让您违背诺言?”
这一番话让朱棣顿时哑口无言——是的,就是因为喜爱长孙朱瞻基,他才最终选择确立朱高炽为太子!与其说是对朱高炽的青睐,不如说他对朱瞻基抱有更大的期待。
毕竟朱瞻基才六岁便已聪慧伶俐深得他心,况且在他出生时朱棣还梦到太祖朱元璋将大圭递给他,并点名朱瞻基为未来的好圣孙。
而对曾经的承诺失信之事……
“我是你老子,也是大明皇帝!”
“这太子的位置我说给你就是你的!”
“若不给你,你也别妄想!”
“要是觉得朕偏心,那就是朕偏心又如何?”
沉默许久后,朱棣冷淡叹了一口气。
“现在连装样子都不愿意装了?”
“偏心竟也说得这般冠冕堂皇!”
朱高煦冷笑出声予以嘲讽。
“你以为朕杀不了你?”
一听此话,朱棣瞬间脸色阴沉至极,不由自主握紧天子剑的剑柄!
“那您动手便是!”
“与其有个言而无信的父亲,还不如死了来得痛快些!”
朱高煦满脸讥诮地回应,似故意撩拨朱棣暴怒!
“为什么?”
“你为何非要逼朕如此!”
朱棣骤然暴喝,猛地抽出天子剑,寒光逼人,直指朱高煦胸口!
“这不是您的选择么?”
“既然选了大哥,那就只能有这样的结果!”
“要杀,儿子就在;不愿杀,就请放儿走吧!”
“太子之位,既然您不赐予,那我也无需觊觎!”
朱高煦丝毫不退缩,冷静盯着朱棣双眸坚定说道。
“陛下,平息雷霆之怒!”
此刻,一道突兀的声音骤然响起。
也不知什么时候,一位光头老者悄然出现在朱棣寝宫的入口。
来人正是姚广孝!
“大师,你可算来了!”